母亲的守望(散文)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6-26 16:32:23  责任编辑:宋瑶

张国印

  一  母亲的饺子和一日三餐



  今年清明节扫墓。出门前,我问爱人,主食备了什么?爱人答,饺子。其实问的有些多余。到母亲去世止,爱人到我家已二十五年了,稔熟了母亲的饮食习惯——母亲喜欢吃饺子。
  扫墓,需些饭菜水果等,母亲不沾酒,但也要带一杯的,雨纷纷的时节里母亲也许用它暖暖身子——倏尔,母亲已经去世了六年。这天,我的心更像应节的天气那样阴沉湿漉,对母亲的持久思念中又鼓涨起了一股热流……
  清明时节,春雨滋青,松柏呈绿。公墓内,空气中浸漫着沉郁的思念之情。母亲墓碑前,爱人对我说,给孩子奶奶写的字送了吧。她习惯称母亲为孩子奶奶。我从贴胸兜里掏出一片纸,慢慢放进燃烧的黄纸堆里,那带字的白纸侧身试了下火的温度,便腾地点燃了自已,随之飘起了一束束火光蓝烟,迟缓地、恋恋不舍地离地升空……那是我写给母亲的一首诗——《我借春风问母亲》。望着阴湿的土地和纷飞着纸灰的天空,我在心里默念起来:
  春风来了
  轻柔的撩动着内心的思念
  母亲的容颜又在眼前
  相逢且无言
  噢
  蓦然想起
  母亲经走了六年
  泪下流
  心再被穿
  哽咽中
  我招手引来春风耳语一番

  风走了
  带去了我的嘱托我的心言……
  母亲
  您还好吗
  善良的春风啊请别失言
  定要把问候送到那边……
  让我知道母亲有无酷暑与冬寒
  让我知道奈河桥那头的人情冷暖
  也好让我在梦里与您交流心中有了语言的铺垫
  也好让我备把伞备件衣为您遮阳避寒
  也好让我把亲人们的惦念温情给您传……

  谢谢你春风
  如果是那样
  我定会还您个长久的叩拜和着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的时光为你的善良美丽喝彩
  若这还不够
  我
  甘愿以生命年龄置换——
  ……
  愿母亲在天堂的日子过的舒心,过的自在。望着天空低云浮游和黑色的雪片般的纸灰碎屑飘飞,耳边响着低迥深沉的思亲乐曲,心绪便渐渐闪回到过去,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日子,想起母亲包的饺子和母亲的一日三餐——那段家境穷蹇时难忘的时光岁月。
  俗谚:好吃不过饺子。在记忆中搜索母亲与饺子,储存最多的是母亲包饺子的情形。几棵回过窖的冬白菜,去帮,是老的发黄己显烂相的菜帮,切根,洗净,接下来是切成磆碌切成片,再就是剁了,叫剁馅,菜板上堆放着切了的白菜,母亲双手各持一把菜刀,上下交替着剁,看时,会觉着是很多刀在动,有些眼晕。在一阵当当声响过之后,便停止两手挥动,左右刀相向平放菜板两头,两臂一合且迅速翻动刀面,菜便由下而上翻个成堆儿,再连续剁。如此反复多次细细的块丁状白菜馅便剁好了,加点盐(盐能杀水)稍迟会儿后,用干净的白糙布裹实,摁出多余的水分。作用有二,一是饺子好包,二是以免漏水煮坏。然后是和馅程序——白菜馅放盆内再加些盐、用筷子捥块白白的猪油、倒上酱油和象征性地放几滴香油,用筷子搅均匀。再用筷子抄起一点闻了下咸淡,咸了再剁点白菜,淡了加点盐,馅就和好了。这之前,母亲和的面经饧好了。包饺子时,擀皮包馅母亲一个人完成,我们洗净手帮着往高梁杆钉成的锅盖上摆,一圈圈或一行行,摆之前需洒层薄薄的面粉,免得饺子出水沾坏了。母亲包饺子时给人的感觉是双手忙忙快快的。包完以后,要用小饭瓢转起铁锅烧的滚开的水,将饺子下锅,情形胜似赶鸭鹅下水般扑通通的。有个妈妈常讲的谜语——那边过来一群鹅,噼里啪啦就跳河。说的就是饺子下锅。饺子入锅先沉底,需不时转搅以防锅,开锅后便会漂上来,这说明快熟了……当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一碗碗胖乎乎的白面饺子端上饭桌时,兄弟姐妹们早已按捺不住诱惑,端起碗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母亲呐,则是给你递个饺子拨碗,给他盛碗饺子汤。到全家人吃完了,母亲才可专心踏实地吃饭,而那时饺子剩的也许没有母亲饭量多了,吃没了以后,一碗饺子汤喝下,母亲就这样结束了我家的饺子宴……
  儿时记忆中,我家的一日三餐从做到吃,情形是与上面描述始终一致的,不同的是吃饺子母亲虽累但却舒心——合家一起吃饺子必定是改善生活、享受美餐。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一日三餐中母亲则更须精打细算才能维持炊烟不断,哪怕菜瓜糊口、汤水腹。长大成人后我经常想,日子中母亲更是记不清自己哪顿饭吃的是真饱还是真不饱。饭做少了做饭的挨(挨饿),饭做多了做饭的塞(音一声,强咽的意)。母亲常说这句俗语。事实是,那时候有谁家能有饭剩下?何况是缺粮户的我家。
  生产队时按人口和工分分粮食。工分多的余粮户年人均口粮四百多斤,我家人多劳力少,像其他缺粮户一样吃照顾线,人均口粮三百六十多斤。那时,春荒断粮,并不稀罕。余粮户劳力多生产队活累,人饭量大,家庭主妇稍一粗心,粮食口袋没搼紧就会断顿。缺粮户粮食少则更不用说,刚到开春青草发芽时节,端着瓢盆、提着粮袋借找的多数是他们……而这一行列里则始终没有我家人的身影。母亲把四季的用粮标准按农活轻重、天时长短等分配的细致具体。啥时吃干,啥时吃稀,啥时干稀搭配,啥时一日三餐,啥时一日两餐(冬闲时一日两餐)精准到位。日子中,母亲多年坚持几不,一是不以生粮换熟食,那时,在农村,豆片、豆腐脑、豆腐、饹馇等均可用豆子麦子甚至玉米高粱换,但母亲却绝意避开孩子们乞盼的眼神不以生换熟。母亲坚持说,无利不起早,买的不如卖的精,人家把熟的东西送上家门口图什么呀?亏就吃在字上。二是不以粮食换东西,从不端个碗抱个盆的换生活用品,包括碱面胰子、包括女儿喜欢的红发带、儿子喜欢的小泥人。三是从来不动明天的计划粮份,今天的粮要用一天,绝不用明天的粮额,否则会倒了墙砸了寨子永远亏空……
  缺粮的日子,让母亲过得不缺粮且还有余粮卖。我家年年要卖些小麦、大豆、香油和棉籽油等,换来现金以贴䃼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开支。无疑,这都是母亲把着口袋嘴,全家人从牙缝儿节省来的……
  一次,一个邻居大妈找到母亲气乎乎地说,我家爷们和我生气耍脾气那,原因是看见你家卖粮,嫌我不会过日子,问为啥人家年年卖余粮,我家却年年不够吃闹饥荒。你评评理,大肚汉一家子,能吃能塞,怨我不会过?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说,我家卖粮你家生气,新鲜了。其实,她家也是缺粮户,断炊缺粮无非是没以粮少来安排日子……
  有位远爷爷说,过子,过日子,饱也好,饿也罢一天过去就过去了。母亲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一日三餐来说母亲可以理解,因为人人如此,但真的说母亲一日三餐却肯定是亏了母亲。在她心中,为顶梁柱的父亲撑家立业压力大不能亏了口食,孩子们长骨头长肉成长当口不能饿肚子。做饭少了做饭的挨的事于母亲而言是不新鲜的。母亲以自己所谓的一日三餐保证了家庭的三炊不断,力挺了父亲的骨骼脊梁,维持了儿女们生命成长的营养之需。为此母亲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却大大打了折扣。母亲在她的不知不觉乐此不疲中坚持了多年,直到后来岁月变化过上了不缺粮的日子。每当回想到此,我便会心中一悸,接下来眼窝湿潮……母亲一年四季手脚不闲炕上地下地操劳,经年累月地愁着做了三餐却不饱三餐,着实令儿女感慨感叹感动。尤其是为人父以后的岁月里,对母亲的理解更是渐深渐浓——母亲的伟大需儿女们去品去读一辈子……
  几天前网上见一则关于餐饮问题的话题,在粮食意味着什么一栏,多人答,粮食是肥胖赘肉、高糖老化的代名词。令人惊,着实感叹世事变迁,乾坤颠倒的巨大反差。粮食——昔日一日三餐不可缺又令人愁肠百解的绝对主流食材如今变成了副食、从属甚至生活累赘了。
  母亲您那里也不缺粮吧?跟您说,世上粮食不缺,我也一粒不敢糟踏,我怕梦见穷粮日子里您那双忧郁的眼睛……

  二 母亲的馒头和房子


  我们的祖先在物质馈乏的悠长岁月里其讲究地创造了吃的理由进而形成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是用节日串连起的,而节日里吃又是重要内容之一。人从生到死充满着吃的节日,出生要吃十日宴、满月宴、百日宴继而是生日宴,且一直到老去。人去世了,有三天圆坟宴、五七宴、百日宴、祭日宴等。年节里享佳肴更是受人重视亲睐,如过大年、端午、中秋、元宵节等。按季节也是节日纷呈的——春有立春节、寒食节,夏有立夏节、暑伏节,秋有秋膘节,冬有腊八节……真可谓大节套小节,节节相连,贯穿一年四季。吃是人之需,节是人之乐,节日还是乡愁乡思甚至维系家庭及社会关系的心灵寄托。只是现在人吃喝无忧,想的是减肥骨感健美长寿,也渐渐淡漠了节日氛围,空耗了古人起名立节时的一片好心美意。我想先人们光是牵挂这些林林总总的节日,内心也许就不会空虚寂寞了……

头伏包子二伏面,三伏饺子就辣蒜,四伏谁要不给吃是坏蛋。这是我小时候老家流行的顺口溜。那时候,年中过的最多的节是暑伏节,细粮虽有限,却也家家吃三顿面食。有些人家会过四个伏节。伏节中,母亲做的粗粮的细粮的主食想来有十几种甚至还要多,好吃的一口气数不完,但最喜欢的还是母亲做的包子——韭菜馅包子。包子当然是白面包子,发面的,个大,暄暄白白,刚揭开已落下蒸气的锅盖,一个个包子,头上顶着深深浅㳀的褶纹,褶纹上有的浸着馅里漫出的深色汁印,也许沾着星点的绿菜叶儿,笑脸上的酒窝般迎着主人。馅是切的细细的韭菜,放一点母亲自己做的大酱和一把虾皮,当然还要放些盐及猪油……白面的醇香,韭菜的韾香还有虾皮的鲜香及似有似无的大酱清香,合在一起,一口咽下,便顿觉香甜满腔满心。母亲做的包子还有个特点——馅大,大不能再大——否则要包不上皮了。皮薄而不坏,自然是母亲手巧艺精。事实上,馅大也不光是图好吃,更重要的是为省白面,省粮节面,是那时过日子的紧要核心。
  时光流逝,母亲的技艺终于有了大的用场,但不是蒸包子而是变成了蒸馒头。我家兄弟四个,那时,不管多难,父母坚持要给每人建一处宅院。谋划协商宅基地、购买砖石瓦砂、柁木檩条、聘请木工瓦匠设计施工由能操持能胜任的父亲负责,而每日的三餐伙食则由母亲担当起来。建房施工的师傅们是不适合吃包子的,别说大馅包子,小馅也有轻视人之嫌的——尤其是是菜馅。那时,招待手艺人、体力劳动人的最佳主食是真米真面,于是馒头就成了主角。
  建房间,农家的日子最火旺,也充满着生机。房子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直到挑脊上瓦烟囱冒烟土炕烧干,情形是一天一变,一天一个样——十天八天时间,一座心中的想像就矗立成一座房屋。主人的成就感也会霍然陡增。添宅置院是百姓人生中重要的追求与责任。
  那些天里,最忙的是母亲。不管师傅多少,做饭始终是母亲一人。一日三餐主食馒头。还须弄几个凉菜和热菜,热菜一般有猪肉炖粉条,肉是黑猪肉、粉是白薯粉,以及白菜炖豆腐等。午餐比早晚餐菜要多些。晚餐后师傳们回家歇息去了,我们家人才可吃饭,吃完,待母亲收拾停当后,天已经很晚了。这时,母亲要用面肥(发酵后的面团)把第二天早用的馒头面和好,放在土炕最热的位置,盖好了再用棉被裹围起来,确认无误后才放心休息。次日天不亮,母亲就又开始忙碌了,待太阳刚露出东山头,师傅们来上工时,一桌简单又实在的饭菜早候在那里……当然少不得那个个白白暄暄一掰有丝有窝的大馒头。早饭后,母亲又该准备午饭接着又是晚饭了……循环往复中,母亲过的几乎是昼夜不歇的日子。父母一生中,连同翻建在内共建了二十五间房子——持续几年的建造中,我记不清母亲蒸了多少锅馒头,更记不清母亲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而母亲蒸的馒头的品相及母亲日夜操劳的身影却永远刻印于脑海心间。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清贫凄苦又迷茫多情的主人公见白面馍上的手指印儿,生发了万端遐思与感慨,快要痛哭流涕。我想,如果见到母亲做的馒头,相信他定会激起满腔的热忱进而惊叹——原来馒头是可以这样蓬勃这样饱满的?它足可以令瘦弱的生命鼓涨起远航的风帆。
  母亲蒸馒头是技巧和熟练使然,也是记忆中靓丽的一景。得到大家的可,更是对母亲勤劳苦作的肯定。建房中一个乡亲曾煞有介事地问母亲,说我为什么爱给你家建房出力?母亲反问道,为什么?答,为馒头!工地上立时一片笑声,母亲变得一脸的幸福!浑身的疲劳顿时消散。
  然而母亲对馒头的记忆并不全是光鲜愉悦的。那是建房中的一个傍晚,下了脚手架(用木杆架起木板,用于人在高处干活用)的师傅们洗了手脸后开始喝酒。母亲揭开蒸好的馒头锅一看便楞住子——馒头没发起来,小的俨然芥菜圪瘩且像染了黄色般的,母亲知道是碱用多了。放碱是为了去面中的酸味,而多了则抑制了面肥的作用。事出意料,可说什么也不能端上饭桌呀。慌乱中的母亲急中生智,叫出了炕上招呼喝酒的父亲,说明了事由并让父亲尽力延长喝酒时间——待师傅们喝的酒酣耳热后吃饭时,母亲己经烙好了热腾腾的两摞白面饼……母亲似乎经受又躲过了一劫。事后,母亲挖空心思却终归没有想起何时又怎么放了那么多碱。甚至多年后忆起此事,仍是眉头紧锁,不能释怀。父亲解心宽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多少年馒头蒸的堆成了山,失手一回算什么。可母亲仍会说,那么熟的事情,咋会出差错呢? 母亲心思缜密,生活中不易出错,而追求完美的性格,又会对细微的差误与小小的颠踬耿耿于怀。 
  望着一排一溜的农房,便自然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馒头和母亲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渐渐地,房子矮了,母亲高大伟岸起来,房子模糊了,母亲的殷容清晰起来。而此时,我已经——泪流满面。


  三 母亲的语录和为人



  母亲进过学校,读过些书。学过《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我们小时候母亲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魏、何吕施张……母亲背诵时,像教我们,也像自诵自说。我们觉得背的好长好长,母亲也很能很能。母亲拿起孩子的课本能读能念,那是三四年级的课本。记忆中母亲曾讲过,她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学。但是,除年轻时背些课本上的东西,一生中,持田守家的母亲也许没说过一句书本上的文绉话,可于长久的日磨年研岁月中,母亲的语录与行为,做人的标杆尺度,是在一个个春秋往复中慢慢让人领悟的,就像明亮的星星一样时常闪烁在我的心灵空间。
  借驴还马。家有千万,也有一时不便。日子中邻居相互借找,不足为奇,而于三四十年前的农村则更是习空见惯了。一日来了客人,一掀缸盖,面不敷底。母亲吩咐我到邻居大妈家去借,顺手递过一个木升,急忙中的我却没顾得接就出了家门。回来端的是大妈家的一升面,当然也包括升。母亲接过,顺手倒入我家升内,满满的有些起尖——大妈家的升大。次日,磨面以后,母亲㧟满一升,又用一个小瓜瓢装满面,坐在升上,分咐我还面去。大妈见状,笑着说,看你妈这个人心细的、真是的。笑语间流露着的是赞叹是肯定,是受人尊重后的舒畅——大妈非要我拿回,我忙倒下面,撒脚而回。我知道,若端回面来,母亲会不高兴——那叫事没办好。
   别叫人背后戳脊梁骨。人有不同,善恶有别。而苍生中恶人鲜少,善人皆众。众人秉性不一,心思多种,行为纷呈。故善恶之外,背地里,人都有他人之议论,亦称名声。人,可视名声如生命,也可弃名声如粪土。而好名声终归是众人追求一生的。
  秋天来临,收获的季节到了。秋收是温饱有所期,裏腹亦所盼的金色季节,也是考验欲望,展现阴暗或阳光的舞台和天地。
大秋,大秋,连拾带偷偷秋不算贼等关于秋天的俗语说法不少。小时侯问母亲,偷秋咋不算贼?母亲脸一绷道,偷就是贼,不管啥时!
  母亲摘爬豆换衣服的事,犹为特别。秋收的一天,下地前母亲重新换了衣服,说队里安排去摘爬豆。爬豆是种在渠沿或田地沟坎上的一种豆子,喜蔓爬,产量低,豆米饭、豆包子非常喜人。摘爬豆,轻闲散光且适宜单人活动,故此,队里往往安排诚实劳动的人为之,还有个重要原因——摘爬豆最方便往自身兜里塞儿,收工回到家,左袋右兜地往外掏。母亲是换上了上下没口兜的衣服上工摘爬豆去了——自己心净,也免了别人猜疑,母亲这样说。《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慎独——这一高大上的境界在母亲摘爬豆换衣服的平常之举中得以诠释。其实,秋天的珍贵,村人暗下里掖些果实回家则也是平常不过。个别人为此特意地在衣内缝了口袋……
  家人的衣衫,女人的脸面。经济拮据的时月里,人们生活简陋。却又是百家日子百家过法。一样多的粮食份,有人家四季不断顿,有的户则年年闹春荒。衣服鞋袜也是如此,同样每人一年一丈七尺三寸布票,有的家大人孩子穿的整齐得体,贫而不寒。而有的家人则褴褛不整,四季窘状。道理其实很简单——全在家庭女主人成手不成手。俗语道:好鞋漏鞋地上走,全看女人一双手;又曰,汉子孩子身上衫,全凭女人双手连;还道,孩子出了家,便知家里邋遢不邋遢。女主人是家容人貌的主宰。我家大人孩子九口人的衣服鞋袜都出自于母亲的双手——多少个春夏秋冬的深夜,煤油灯下母亲飞针走线时映在屋墙的身影常伴着星月隐去、鸡叫天明。一个不眠之夜,粗布变衣衫;又一个不眠之夜几件破洞漏衣,变得整齐干净;还是一个不眠之夜,一觉醒来,孩儿则可穿上适脚的麻底布鞋。记忆中,母亲繁忙的身影,经年累月,四季不歇。成人后,心中常常问,母亲的生物钟是否与众不同?裁衣做鞋、缝补洗浆的成就感是否安抚了本该歇息的血肉神经?然而,我不得而知。以后忙碌人生的岁月里,每逢加班熬夜显露心身疲惫时,脑际便会映现出母亲挑灯夜战的熟悉画面,心,立时会为之一震——母亲给了我力量。细想来,母亲的力量可真是无穷无尽的——身体的,精神的,内含的,外在的。
  穷干净,也是干净。生活中,我家有两样东西使用的频率最高,当然,也换的最快——鸡毛掸子和抹布。农家日子简单,两口板柜、一铺土炕、一口水缸(冬天防冻,放在堂屋)、一对大小锅台就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在母亲看来,这些东西的使用与打扫洁净是同等重要的。入眼的情形常常是,母亲早饭后从堂屋开始——扫地、洗刷锅盖锅台、擦净水缸及缸盖,接着是拾掇屋内卫生,扫炕(其实晨起时已经扫过)、扫地、掸板柜、擦板柜、擦净柜上瓶瓶罐罐及相片镜等等……一切妥当之后,或是下地劳动或是其它家务,母亲又和大家一样开始了新一天的日子……母亲的生活转身在田头、炕头、柜头和灶头。农村里的土日子中,母亲的眼里却容不下一点尘土——手里挥的掸子、搼的抹布换了一把把、一块块,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记不准。落下的是土炕的干净、板柜的光洁,家庭里外的豁亮!母亲好干净,也喜欢板柜上的摆件饰品,一次从邻居家回来母亲对一对镜枝(玻璃框内放些塑料花等工艺品)赞不绝口,知道力所不及,母亲只能心怀惋惜。此事,我记在了心里,待成人有收入后,毫不犹豫买下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对有着四只彩色小鸟的镜枝子——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献给母亲的礼物,母亲见到时的那份惊讶和喜悦是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
  喜欢和追求干净利落的母亲用自己的双手,不停歇的缝补浆洗、掸扫擦抹,规置的大人孩子的衣着及院内屋内干净整洁,使家庭不显半点寒酸。母亲的干净习惯直到体弱卧床——直到老去。我称赞母亲对洁净的一往情深和孜孜以求,我更感谢干净卫生跟随要强好胜的母亲一辈子——是它,使我家的生活虽贫穷且有滋有味,也才有了我永生记忆中的温韾与干净!


  
        四 母亲和我们的朋友



  父亲做生产队会计几十年。从有公社、大队、生产队直到八四年撤社散队。长期的队务交往中,也交了很多的朋友,寒屋农舍常常客人登门。几个简单不过的小菜经常令主人客人酒酣耳热,话铿锵。父亲喜欢交朋友是邻里村人皆知的。而父亲和朋友的长期交往又是与母亲的热诚分不开的。俗语道,客人进了门,要看女主人。试想,男人请客人进了家,见到女主人霜打了般的一张脸,那酒能饮能咽?那饭碗端的不是沉重了吗?你再想一下,下次客人还进门吗?
  来了客人,父亲陪着聊天或谈事。母亲便又忙又愁起来。忙是准备饭菜,愁是做什么饭菜,尤其是菜。那时候,农家菜按季节不同,冬春白菜萝卜,夏秋自家菜园黄瓜、辣椒、西红柿、豆角等。于是,餐桌上的酒菜季节色彩浓厚——拌白菜心,拌萝卜丝,那肯定是冬春枯菜时节。黄瓜、西红柿等红红绿绿的菜蔬呈现时,那自然是夏秋时日。上面说的是凉菜,而光有凉菜是难侍客人的。母亲最在意也最为难的是热菜——热菜里的肉。少时记忆中,一年三个节——过年,端午,中秋,生产队分肉时,母亲都会留下好一部分煮熟腌好放于缸内,以备三节之间待客用。一次快晌午时分来了客人,不巧,备用肉没了,现买又没有。其实那时一是很少有钱买肉,另也是有钱没处买肉,买肉是须持肉票到镇上食品站排长队买的。无奈母亲用家里的一点羊肉顶替猪肉炒了菜,母亲心里忐忑,还好,那天客人是食品站的,整天杀猪卖肉,不大稀罕猪肉。客人道,正想换换口味尝尝羊肉呐。一句善解人意的玩笑话,让母亲如释重负,连声谢客人的理解。母亲在炊烟袅袅,拌拌炒炒的多年为难与忙碌中,成就、丰富了父亲的朋友交往与友谊,兴旺了家庭活力与生机。
  耳濡目染,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交朋友,也是我早年便开始的事情。朋友大多出于青春年少时,我亦如此,又皆因母亲的助力,伙伴、同学后来成了几十年的挚交兄弟,有的甚至成了母亲视为已出的后生晚辈——为母亲披麻送终的义子孝儿。
   母亲,待人的真诚贯穿于我与朋友交往中。客人进门便被虚寒问暖,继而是对家庭长幼的打听与关心,那氛围,让人始终处于浓浓的暖情包裹之中,问家长理短过后,母亲便就开始了筹备伙食——处心积虑又是千方百计。待客人走后,母亲才和家人吃饭。三十多年后,一个朋友忆起一个情形,他说那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幕。一次到我家做客,与母亲寒暄过后,时近午,母亲备炊,无意一挑门帘,见母亲在堂屋手拿菜刀正四下里望……朋友的话又勾起我对母亲往事的回忆,温馨且又酸楚的思绪中,提笔写下几句诗,以记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我的母亲:
  客人入柴门,
  茅屋增笑颜。
  母亲紧备肴,
  举刀四茫然。
  食粟窘迫日,
  待友过亲人
  究何有此为?
  古道热肠至。
  我的一个同学,从小丧父,母亲改嫁,他随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日子自然很是艰难。母亲见不得比自已孩子还可怜的孩子,非常同情与怜悯,曾一度让他在我家吃住连续几个月,全家人从有限的口粮中挤出一份,有好吃的先紧着他。使他度过了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段。后来,以勤奋耐劳,坚韧努力,这位同学成家立业,日子过的殷实且幸福。他承袭了孝老爱亲、厚诚待人的传统,举家和睦,邻里关系融恰,单位里与同事相处的随和亲近。当然,这位同学也成了父母的义子孝儿。
  ……
  母亲的伟大在于一日三餐的滋味、在于苦辣酸甜的感悟、在于做于前吃在后、在于围着锅台转、在于自己不在意苦累而总把家人的疾苦揣在心间。母亲的伟大更在于守望,守望田野,守望家庭,守望儿女慢慢长大,守望中,月久年深的守望中,母亲慢慢褶皱上脸,一头银发……
  我用怀念和称颂母亲的一首小诗权当本文的结尾,它也是我心灵的写照。忆念母亲是我人生后半程不可间歇的心绪情感……
  《天地•母亲•》
  田野里母亲躬身劳作
  镰刀
  挥走了太阳
  勾出了月亮
  …… 
  炕上缝补
  炕下洗浆
  和着一日三餐的往复
  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常
  
  母亲额角的皱纹
  还有丝丝白发
  成了日月的回馈
  也是上帝的牵挂
  漫长中
  儿女悄悄长大
  也茁壮了家
  ……
  母亲的不凡
  溶进了琐碎
  写进了繁杂
  生命中
  母亲把星星月亮太阳
  还有寒冬暑夏
  拼画成天地宇宙
  用自己瘦弱而又广博的胸怀装下……

                                         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午

相关新闻

遵化:松鹏营中学开展应急逃生演练活动

2015-06-26 16:31:04

为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遵化市小厂乡松棚营中学于6月25日开展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应急逃生演练活动。

遵化:“亲情关爱”行动帮扶计生困难家庭

2015-06-26 16:29:30

近日,遵化市242名失独家庭、独生子女重病伤残家庭的特困人员来到这市第二医院,免费接受了血液分析、彩超、心电图、胸片、骨密度、肝肾功能等10余项体检项目。体检结束后,医院出具了健康检查评估报告,并为他们预防疾病、自我保健、健康生活提供有效指导。

遵化摄影家用比赛奖金慰问老党员

2015-06-26 16:24:04

七一将至,遵化市摄影家协会5名会员在协会负责人带领下,来到摄影采风创作联系点——遵化市刘备寨乡,将在摄影比赛中获得的1200元奖金作为慰问金,送到这乡宫里、柴王店2个村的6位老党员手中,为他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老人集市摔倒 遵化怀孕5月女子伸援手获点赞

2015-06-26 15:32:05

近日,在遵化市团瓢庄乡东寺村的大集上,一位老人意外摔倒,怀有5个月身孕的孟秀月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并联系老人的儿子,使腿骨骨折的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她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最美孕妇”。

众微友不到24小时募万元善款助遵化贫困生上学

2015-06-26 14:54:28

6月22日,唐山凤凰书院院长闫石和其他爱心人士来到遵化市东旧寨镇梁屯村村民付春海家,送上微信朋友圈捐助的10662元钱,付春海读研究生女儿的学费有了着落。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