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英烈、遵化绿林英雄杨二抗日传奇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11-10 17:14:54  责任编辑:董浩天

    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冀东民众抗日救国军司令杨二赫然在列。

    杨二,满族人,1889年生,遵化马兰峪人。参加抗日暴动时,改名杨振荣,因排行第二,故人称杨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二在遵化、兴隆一带的贫苦农民心目中,是一位惩恶扬善、杀富济贫的绿林豪侠。曾经的绿林好汉,成长为抗日先锋,可谓是英雄不问出身。

    1933年,日军侵占兴隆县,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杨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心如火焚。他对手下弟兄说:“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咱们不能袖手旁观,非给日本人点儿厉害尝尝!”4月中旬,杨二率队在兴隆县孤山子与日激战,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缴获30多支长短枪。1936年,日军对杨二施行收买政策,以高官厚禄相诱。杨二将劝降书撕得粉碎并写了十个大字:“不当亡国奴,至死不亲日!”作为对日军的回答。他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率部寻机打击日寇,成为冀东地区较早的一支自发的抗日队伍。

    1938年7月,冀东抗日大暴动风起云涌。绿林英雄杨二在遵化县花椒园高举“民众抗日救国军”大旗。400多名战士列队集聚麾下,杨二宣读暴动宣言:“我杨振荣抗日不成功,誓不为人,永不出世!”杨二将部队进行了整编,亲任司令。遵化、兴隆的贫民百姓纷纷前来投军。仅半个月队伍扩大到1000多人。

    队伍壮大,军饷日艰。经侦察,得知汤泉日本据点存有黄金白银,杨二周密运筹,决定攻取。汤泉据点设在一座大庙里,驻有30多个日本鬼子,庙周围设有铁丝网,门口日夜有岗。7月的一天傍晚,杨二率领300多名战士,从花椒园出发直奔汤泉,夜间十点钟左右到达,他命战士迅速将据点包围。战士在远离岗哨的地方,割断铁丝网,悄然逼近大庙。鬼子岗哨发觉后,刚要鸣枪报警,就被战士们开枪打死。睡在大庙里的30多个鬼子,听见枪声,翻身抓枪,意欲抵抗,但杨二己率部冲进大庙,未容敌人还手,十几个鬼子当场被打死,其余残敌仓皇逃窜。杨二命战士砸开大铁柜,取出真金白银,胜利返回花椒园。

    随后,杨二率部在玉田南天门、小泉一带招兵买马,练兵习武,收缴枪支,筹集军饷,部队很快壮大到2000余人。杨二在此将部队进行了整编,司令部下设政治处、参谋处、机械处、军需处、训练班。部队分为三个团,每团分为三个营。

    1938年农历后7月的一天,被日军收买的400多伪蒙古军在队长甘珠的指挥下,从马兰峪到平安城抢掠。因敌众我寡,丰玉遵抗日游击大队被敌人打败,独立第一大队大队长李维廉负伤,平安城被敌攻占。杨二接到李维廉的求援信后,当夜抵达平安城附近,与李维廉部兵合一处。那时平安城敌据点围墙高垒、易守难攻。夜间10点多钟,攻城战斗打响。杨二亲自督战,率领战士架梯攻城,但攻打三次均遭失败,许多战士阵亡。杨二见此,命令部队停止攻击,伏在掩体里打冷枪,消耗敌人火力,以逸待劳。天近拂晓,杨二闻敌人枪声虽很密集,但听不见子弹溜响,原来敌人在铁桶里放的是鞭炮。他判断敌人已经弹尽,立即发出攻城命令。冲锋号刚一吹响,杨二率一团首先从西门攻入,接着二团、三团相继攻破北门、东门和南门,遭前后夹击,蒙古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损伤惨重,夺北门向平安城西河方向逃窜。杨二早已命令本部一个营和李维廉部埋伏在西河桥口,甘珠带残部刚近西河桥口,便被伏兵打得惊慌失措,急忙后退。杨二又率部从平安城冲出,杀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横尸遍野。此战杨二部歼敌200多,缴获长短枪300余支,子弹13箱,军马24匹。

    之后,杨二部数次被大批日军包围。10月13日,他且战且走,到兴隆县双关铺旁的老君台,子弹将尽,自忖突围无望,饮弹自殉。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在《冀东抗日大暴动》一文里,高度评价了杨二:“在抗联起义的影响下,绿林英雄杨二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部队,活动在兴隆、遵化一带,打日本很坚决。”

    烟尘远逝,长城作证,杨二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永垂青史。

相关新闻

遵化市国土资源局强化服务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2015-11-03 17:12:26

    遵化市国土资源局已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活动为抓手,千方百计提升服务质量,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达到服务对象满意。

唐山遵化地北头镇柿子丰收 总产量2500万公斤以上(图)

2015-10-29 14:56:50

霜降过后,遵化市地北头镇遍布山间、田头、庭院的柿树,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据镇政府有关人员介绍,今年全镇柿子喜获丰收,总产量可在2500万公斤以上,广大农民在紧张采摘的同时,尽享丰收的喜悦。

遵化上马家峪村磨盘柿丰收 村民盼卖个好价钱

2015-10-26 14:41:07

10月23日上午,在村民朱长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上马家峪村村东深山处的一片柿子林,数百亩地的柿子树静静地立在那里,一些树枝因为承受不了柿子的重量而折了腰。朱长余告诉记者,上马家峪村种植柿子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村里随处可见树龄100多年的柿子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314081840。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